山钢股份特钢厂银山前区转炉、连铸区域暂时停产,这对型钢厂履带钢生产线来说,意味着失去了一个重要原料来源。外购铸坯不仅成本高,供应还不稳定,随时有“断粮”风险。
今年一季度开始,特钢厂利用大棒产线的先进设备,组织技术团队启动了一项任务:为型钢厂生产150×150毫米方形钢坯。
但这非常困难。大棒产线长期是生产圆钢的“专家”,设备和技术都是为圆钢设计的,让它改产棱角分明、尺寸精准的方坯,必须突破现有框架。
特钢厂技术团队在制造管理部专家指导下,全力投入攻关。“方形轧辊孔型是关键,但难点很多。”生产技术室/环保管理室主任师马丙涛说:“‘圆变方’,精度要求极高,轧辊加工精度要严控。更麻烦的是外角,金属流动控制不好,角部就容易出现折叠,影响质量。轧辊磨损规律也得重新摸索。”
技术团队反复测量、模拟、计算,优化孔型参数……经过日夜奋战和两次紧张的试生产,150×150毫米的方形铸坯终于在大棒产线上实现稳定生产出来。
截至目前,已有上千吨优质方坯从特钢厂运往型钢厂履带钢生产线。型钢厂反馈:“尺寸精准,性能过硬,和以前的一样好!这‘口粮’真顶用。”兄弟单位的认可,是对特钢厂技术和协作努力的最好肯定。
这场从“圆”到“方”的转身,是两家钢厂一次关键的“兄弟握手”,也是一次“变不可能为可能”的内部协作:没有添置新设备,仅通过对现有产线的改造和技术创新,就激活了内部潜力,稳住了兄弟厂的关键供应链。原料运输距离的缩短同时也提高了效率。
“协作的路子会越走越宽。”特钢厂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与兄弟单位的协作,根据不同产品需求优化工艺,让设备发挥更大作用,用更高质量和效率的产品开拓市场,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。
文字:吕 娟 郭 城 陈树振
出品:山钢集团新闻传媒中心
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