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攻,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战略,早在古代就被广泛使用,尤其在中原地区。黄河,作为中国的母亲河,也是流经战争频发的中原地带,常常被作为攻击敌人或保护己方的利器。黄河的多次决堤,既展现了水攻的巨大潜力配资炒股官网开户,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灾难。以下是黄河七次人为决堤的故事,看看它们对敌方的效果,以及造成了哪些巨大的后果。
一、王贲水淹大梁
王贲是秦朝的名将,曾随父王翦征战四方,立下赫赫战功。公元前225年,王贲率军攻魏,最终攻到魏国的都城大梁。大梁城坚固且兵力雄厚,王贲围攻三个月都未能攻下。这时,他决定利用黄河的力量来对付魏军。王贲下令修复黄河西北的河道,将黄河水引向大梁城。经过十几天的准备,春汛来临,黄河水暴涨,最终灌入大梁,城墙被冲垮,魏王求降。虽然这次水攻有效,但破坏较小,仅仅淹没了大梁城的南部区域,城内大部分建筑得以保存。黄河水攻虽然有效,但没有彻底摧毁敌人。
展开剩余83%二、朱温三次决河
唐末,藩镇割据,战乱不断。梁王朱温与晋王李克用的交战中,朱温三次利用黄河来抵挡敌军。第一次是在896年,朱温为防晋军南下,在滑州掘开黄河,使河水分流,迫使李克用撤退。第二次发生在918年,谢彦章决定通过决堤来限制晋军的行动,但李存勖带领军队依然成功渡过黄河,击败梁军。第三次发生在923年,李存勖再次南下,梁军再次掘开黄河,但最终未能阻挡晋军的进攻。朱温的这些决堤行动虽然短期内有效,却无视百姓和田地的损失,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。黄河的改道,直接导致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洪灾,影响深远。
三、石重贵决黄河阻辽军
石重贵是后晋的皇帝,在对抗辽国时,曾用黄河决堤作为防线。公元944年,辽国军队逼近后晋的都城汴京,石重贵决定在河南化州决开黄河,企图通过水攻来阻挡辽军进攻。尽管黄河水淹没了部分地区,辽军并未因此撤退,反而很快调整战术,最终攻占汴京。此时,水攻的效果有限,尽管延缓了辽军的进攻,但并未扭转战局。此举也加剧了黄河流域的灾难,水灾给百姓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。
四、杜充决河防金军
在1128年,杜充在南宋任职时,面对金军的威胁,决定决开黄河阻挡金军的进攻。黄河水涌向汴梁的南北两岸,淹没了大片田地和民居。尽管金军未能因此停止进攻,但黄河水灾的规模巨大,给百姓带来了灾难。水灾不仅没有有效阻挡金军的南下,反而导致了大规模的民众死亡和财产损失。这次人为决堤的行动,不仅未能带来预期的军事效果,反而加剧了黄河流域的洪灾。
五、金哀宗决堤保京城
1232年,为了应对蒙古的进攻,金朝决定通过决开黄河水来保护汴京。然而,这次决堤并未完全成功,金军的防线很快被突破。虽然水灾进一步恶化了黄河大堤的脆弱性,导致了大量的民众死亡和财产损失,但金哀宗依然未能避免国家的灭亡。
六、元朝期间黄河决堤多次
元朝时期,黄河的决堤事件发生频繁,尤其是在汴梁一带。1232年金哀宗在汴京决堤后,黄河在随后的几年里多次决口,造成了严重的水灾。甚至在元朝的早期,每年的决堤事件就有23起之多。每次决堤都带来巨大的破坏,导致农业生产的灾难性损失,并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。
七、抗日战争中的“黄河决堤”
1938年,面对日军的侵略,蒋介石决定采取极端的措施阻挡日军的进攻。当时,日军已经占领了徐州,准备继续南下进攻郑州。为了拖延敌军进攻,蒋介石采纳了德国顾问法肯豪森的建议,决定炸开黄河大堤,造成水灾,迫使日军后退。结果,黄河水漫过了河南东部、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的大片地区,淹没了111个县,导致80万人死亡,1200万人流离失所。尽管成功打乱了日军的计划,然而,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无法言喻,黄河流域的灾难持续多年。
---
黄河这条巨大的母亲河,虽然在多次战争中被当作重要的军事工具,发挥了强大的作用,但也深深地提醒人们:水攻虽有一时之效,却常常带来深远的灾难。尤其当以民众的生命与财产为代价时,胜利的代价往往是不可承受的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黄河的泛滥与决堤,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,且给后代带来了无尽的教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