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昌毅生于1914年,湖北黄安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。家里兄弟姐妹众多,家庭经济拮据,主要依赖租种土地为生。小时候,他只在私塾上学了三个月配资老牌炒股配资门户,便因家庭原因辍学,开始帮忙干农活。后来,他学习裁缝,为家里补贴一些收入。生活在这种剥削严重的环境中,刘昌毅对旧社会的不公产生了强烈的反感。
1929年,红军在他家乡征兵,他从外地赶回,带领村里十几名贫苦青年报名参军。报名时,征兵干部对其中的两名青年有些疑虑,一位因为皮肤问题,另一位身上有麻点。刘昌毅当场指出,他们身体健康,可以正常参军,并能持枪作战。这件事让他在新兵中引起了上级的注意,也为他赢得了不小的声誉。
陈赓在调任红四军十二师师长后,听说了刘昌毅的事迹,便把他调到身边培养。在第一次战斗中,刘昌毅独自一人冲进敌阵,成功抓获两名俘虏,不久便升任为连长。1933年,国民党发动了对红军的围剿,刘昌毅参与了反“六路围剿”战斗,这场战斗持续了半年之久,期间他多次承担先锋和殿后的任务。在万源保卫战中,刘昌毅带领队伍迎接敌方的密集火力,组织小队进行迂回包抄,成功击退敌军,但自己身中多处重伤,昏迷了几天。医生认为他已无生还可能,甚至准备安葬。警卫员把他喜爱的手枪放进了棺材,他的手指微微一动,终于苏醒过来。此次经历让他在军中声名大噪,也让他更加果敢地投入战斗。
展开剩余74%长征期间,刘昌毅跟随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,穿越草地,经历了无数艰险,他负责团级指挥,常常组织突围。到达陕北后,部队进行了整编,刘昌毅继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1937年,他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侦察科长,主要负责收集情报,组织伏击。1940年前后,在山西榆武公路上,他指挥部队伏击日军精锐部队,消灭了大量日军,缴获了重炮。日方提出交换火炮,但他坚持认为,如果战场上取胜,火炮可以归还,否则不再考虑。他的坚决态度赢得了日方的尊重,以至于他们在非作战期间避免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,甚至释放了被俘的中国士兵。当地的居民因此受益,获得了短暂的平静。
1943年,刘昌毅因旧伤住院,但伤势未愈便继续执行任务。抗战胜利后,1945年,他带领部队南下,组建新的队伍。解放战争初期,刘昌毅担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旅旅长。在1946年夏季的中原突围战斗中,他负责开辟通道,在敌军包围中,他带领部队冲在最前线,自己下巴中多枚弹片,牙齿脱落。周恩来视察时看到他躺在担架上指挥,立即安排从武汉运送药品和器械进行手术,他才得以保命。手术后,他依然坚守岗位,继续吸引敌军主力,为部队争取宝贵时间。他的英勇行动得到了多位指挥员的高度评价。
1947年,刘昌毅在皖西地区活动,成功建立了根据地。1949年后,他转入海军,担任多个海军基地的指挥工作,并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。在他的军事生涯中,参与了上千次战斗,经历了百余次生死考验。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高级将领,他的性格直爽、果敢,和许世友有些相似,因此被称为猛将。他在抗日战争中注重情报与地形,在解放战争中擅长游击与突围,在海军则推动了基地建设并提升了防御能力。他为中国的多个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1970年代末,中越关系紧张,越南入侵柬埔寨并推翻红色高棉政权,引发了边境冲突。中国视越南的行为为威胁,决定进行自卫反击。1979年2月17日,战争正式爆发。中国从广西和云南两省出动了超过20万兵力,甚至达到40万,规模堪比1950年中国参与朝鲜战争时的阵容。尽管中国军队在经验和装备上占据优势,但越南复杂的地形为防御提供了天然的掩护。
中国的作战目标是惩戒越南,维护边境安全,而非长期占领。东线由许世友指挥,西线由杨得志负责。许世友向中央推荐了刘昌毅,时年65岁的刘昌毅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,经验丰富,立即奔赴前线担任指挥。在许多指挥员急于推进的情况下,刘昌毅更加注重地形和战术的合理性。他提出炮兵在作战中的关键作用,但不应盲目追求声势,而要避免无谓的消耗。他建议精确打击,结合步兵渗透,避免不必要的浪费。
经过一番调整后,战术变得更加高效。刘昌毅的决策确保了作战效果,减少了损失。经过一个月的战斗,中国攻占了北部20余座城市和县镇,摧毁了大量基础设施,然后开始撤军。越南宣布总动员,尽管加强了防御,但中国已迅速完成撤退。战后,边境局势虽然依然紧张,但中国成功维护了领土安全,展现出强大的决心。
战后,刘昌毅回到了海军岗位,继续为军队的发展贡献力量。进入1980年代后,他参与了军区事务和训练改革,并在1988年获得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。尽管伤病折磨,他依然坚持保持军人风范,直至1990年代逐渐淡出一线,开始专注于回忆录和教育后辈。1999年11月1日,刘昌毅在北京逝世,享年85岁。战友们深感哀痛,他的事迹被永远载入军史,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